(孙静源)基层,是国家治理的“神经末梢”,也是服务群众的“前沿阵地”。在这片广阔天地里,繁杂事务如潮水般涌来:脱贫户的后续帮扶要操心,老旧小区改造得紧盯进度,邻里纠纷需耐心调解……桩桩件件,皆是民生所系。基层干部身处其间,要想破局解难、夯实发展之基,发扬“钉子精神”必不可少。
“钉子精神”,首在“钉得准”。基层工作千头万绪,找准着力点、关键点,才能事半功倍。有的乡村贫困发生率高,致贫原因复杂,基层干部就得精准定位,瞄准产业发展短板、教育医疗瓶颈,像钉钉子精准发力,引进适宜产业项目,斩断穷根;面对社区养老难题,精准对接老人需求,规划老年食堂、居家养老服务点,把力气用在刀刃上,直击民生痛点。
能“钉得深”是关键。基层事务绝非表面功夫能解决,需持之以恒、深耕细作。环境整治不是简单清扫几次,而是日复一日引导居民垃圾分类、监管污水排放、维护公共区域卫生;乡村移风易俗也不能靠几句宣传口号,要长期入户宣讲、树立模范典型,潜移默化改变村民陈规陋习。基层干部要耐住性子、沉下身子,一锤接着一锤敲,直至把问题彻底“钉入”解决层面,让成果稳稳落地。
还要“钉得牢”。政策落地、项目推进,不能半途而废,需夯实根基、长效巩固。一些农村修路、通水工程竣工后,后续维护跟不上,设施很快损坏;社区文化建设刚有起色,活动一停,群众热情就消散。基层干部要建立长效管护机制,定期回访项目成效,持续组织文化活动,把惠民成果牢牢“钉”在百姓生活里,防止反弹回潮。
当下,乡村振兴号角正劲,基层治理蓝图铺展。每一位基层干部怀揣“钉子精神”,牢牢扎根岗位,精准发力、久久为功,就能在琐碎日常中“钉”出乡村蜕变、社区和谐,把基层这块“版图”打造成国家繁荣昌盛的坚实底气。在为群众排忧解难、追逐幸福的征程上,每一锤落下都是担当的回响,每一处钉牢都是民生的保障,凭这股子精神,定能托举起基层的美好明天。
推荐阅读: